《療癒心傷》推薦文〈走進忘卻之洞 ── 陪伴受害者的旅程〉(作者/徐思寧)全文詳見:

貓獅子工作室部落格:https://writetoana.blogspot.com/2021/02/truma-island-1.html

陳潔晧FB:https://www.facebook.com/felissimha/posts/4203208206359046

** ** ** ** ** **

家庭暴力防治常見問答

** ** ** ** ** **

  ★ 《療癒心傷》改版自《環狀島效應》 ★

一本書,拉開一張網,接住墜落中的受害者

陪著他們從創傷到復原,走一段療癒之路。

 

我們所能做的,是向受害者伸長手說:

「我不是加害者,是站在你這邊的朋友。」

幫助他們不是用頭腦,而是用身體相信這件事。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因為歧視、霸凌、騷擾、侵犯或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受害者的心底,藏著無法說出口的痛。

  這個痛,總是跟著受害者一起吃飯、一起生活,就連睡覺也形影不離。

  這個名為「創傷」的痛,源於某個震撼的事件。在發生當下,如同歷經核爆一般,即使倖存,卻無法向旁人言說,就連說給自己聽都有困難,這是創傷「難以啟齒」的特徵。

  本書作者宮地尚子以精神科醫師、人類學者、社會學者的立場,建立「環狀島」創傷與復原模型。以類似火口湖的「環狀島」地形模型說明受害者在群體中的處境,以及倖存者的逃生地圖。

  受害者傷口愈深,愈難說明面臨的個別困境。就像在環狀島的內海溺水,無法出聲、只能沉默。有些倖存的受害者從內海爬上島的內壁,想出聲控訴自己的心路歷程,卻遭質疑「憑什麼出聲」,甚至面臨社會攻擊,無法為自己爭取公平正義。

  由於受害者心中存著對於加害者的懼怕,彷彿加害者無所不在,躲都躲不掉,即使想「走出來」告別心理創傷,卻因加害者的幻影阻擋,造成受害者以為加害者「又來了」。因此躲到讓人找不到的地方,或是拒絕旁人協助。我們能為他們做的事情,就是持續向受害者伸長手說:「我不是加害者,是站在你這邊的朋友。」幫助他們不是用頭腦,而是用身體相信這件事。

  這本書,適合支援者(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律師)和旁觀者(受害者的親朋好友、關心此議題者)閱讀,進而了解自己可以用什麼方式,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拉開一張網,接住墜落中的受害者,陪伴他們一步步邁向復原之路。

******

★ 《療癒心傷》改版自《環狀島效應》 ★

療癒心傷-立體書.jpg

******

環狀島效應_彩色剖面圖.jpg

******

 對於遭遇性侵、家暴、霸凌或重大事件導致創傷(trauma)的人們而言,想要忘記,卻一輩子烙印在心中,無法復原(recovery)。
 當時的事件因為太震撼,無法說出來給別人聽,甚至說給自己聽都有困難,這是創傷「難以啟齒」(unspeakable)的特徵。
 然而,把創傷說出來、寫下來,是邁向復原的重要方式;因此,旁人的聆聽和支持顯得很重要。
 作者宮地尚子以精神科醫師和社會學家的立場,在本書中建構名為「環狀島」的創傷與復原模型,勾勒完整的求生地圖。
 無論是倖存者、支援者(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律師)和旁觀者(受害者的親朋好友),都能在環狀島模型中找到各自的位置,進而了解自己可以用什麼方式,協助倖存者邁向復原之路。

******

 |作者簡介|

宮地尚子(Naoko MIYAJI)  

  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地球社會研究專攻教授、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1986年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畢業。1993年同研究所修了。1989年到1992年以客座研究員身分赴哈佛大學醫學部社會醫學教室及法學部人權講座留學。自1993年開始在近畿大學醫學部衛生學教室工作,2001年起擔任現職。專攻文化精神學、醫療人類學、性別與性。

著有:《環狀島效應》、《創傷的醫療人類學》、《你能愛你的傷嗎》、《震災創傷與重建壓力》、《創傷》等;

編有:《創傷與性別》、《醫療現場對家暴受害者的照顧手冊》等;

合著:《文化精神醫學序說》等;

合譯:加特納(Richard B. Gartner)著《對少年施加的性虐待》等;

監譯:卡洛琳・拜爾利(Carolyn M. Byerly)著《孩子遭到性侵後:寫給母親與協助者》等。

作者網站:https://www.naokomiyaji.com/

本書英文網站:https://ringshapedisland.wixsite.com/ringshapedisland

|譯者簡介|李欣怡

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在浩瀚且持續擴大的翻譯宇宙中,用自己的速度小心翼翼堆磚砌瓦,希望每一塊都是個安穩的立足點,譯有《霸凌是什麼》《療癒心傷》(均由經濟新潮社出版);賜教信箱:h.lee.books(at)gmail.com

|目次|

第一章 談論創傷:名為環狀島的模型 7

前言 8/逃生地圖 10/環狀島,發言者所處之島 13/環狀島與圓錐島之比較 18

第二章 沉入內海的受害者們 23

犯罪受害者的創傷和法律救濟 24/對環狀島產生作用的力量:重力與風 29

/環狀島的特徵:水位 33/社會運動與環狀島 35

第三章 環狀島的生成過程:觀察性騷擾官司(一) 39

日本首件性騷擾官司 40/受害經過 41/高水位 42/環的形成 43/時代背景與水位、波浪 46/與協助者之間的鴻溝 47/風:一般見解 50/風:晴野的案例 53/島 57

第四章 複數的環狀島:觀察性騷擾官司(二) 59

別的島影 60/另一個島影 65/無數的環狀島 67/受害者成為能言善道發言者的條件 71/能言善道的相對性 74 

第五章 複數的課題化及複合性身分認同 79

環狀島與身分認同 80/多層歧視與複合歧視 82/描繪複數環狀島的意義 84/比較嚴重程度 89/複合性身分認同 91

第六章 脫離身分認同與身分界定 99

脫離身分認同論 101/「部分壓倒性」和「部分無法了解性」 108

第七章 位置性的設問 115

以位置性為主題之爭議 116/內斜面對外斜面的設問 117/不同的課題化與複數的環狀島 119/附隨於中立及普遍性的偏頗 121/位置性的設問只朝向外斜面而不朝向外海 122/位置性的設問可能將外斜面 123/複合歧視與多層歧視 125/根源於可視類別或團體歸屬的位置性設問之極限 126/「正確性」未必是問題 128/「難以教化的無知」與「難以教化的有知」 130/愛麗絲.華克(Alice Walker)的「投企性同一化」 132

第八章 加害者在哪裏? 137

加害者的位置 138/加害者早已離開,不在現場 139/加害者在現場(/在那裏/在身旁) 140/只有從正上方才看得到的傷 142/井底 144/外傷性連結 145/加害者的贖罪與受害者的赦免 148

第九章 研究者的位置與當事者研究 153

研究者的位置 155/跳躍、返鄉的場所、論文撰寫 160/當事者(/自我導向)研究 164

第十章 環狀島與知的角色 169

研究者、專家與知識分子的角色 171/學問領域不同帶來的差異 180/角色的濫用與迫害 181/任何知識都有可能遭到濫用 185/新的知識分子樣貌 187/隱藏的當事者(自我導向)研究或抽象化的效用 189/寫在最後 192

後記 195

參考文獻 199

注 209

譯名對照 220

圖表索引 223

|關於加害者、受害者,以及創傷|

世界上所有加害人對旁觀者唯一的要求,就是什麼都不做。

——茱蒂絲・赫曼(Judith L. Herman)《從創傷到復原》(Trauma and Recovery


我不再允許別人讓我覺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種羞恥。

——葛洛莉亞・安卓杜雅(Gloria Anzaldua)〈如何馴養野生之舌〉( How to Tame a Wild Tongue  


心原本就被身體化了、思考大抵是無意識的、抽象概念則是一種大幅的比喻,這些是認知科學的三個主要發現。在這些發現之後,哲學已經不可能再回到相同的地方了。

——喬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馬克・詹森(Mark Johnson)《肉身的哲學》(Philosophy in the Flesh


靈魂與靈魂的焊接,瞬間的閃爍。

——保羅・策蘭(Paul Celan),飯吉光夫譯《光明之迫》(Lichtwang
 

有時候,受害者的世界還會愈來愈狹窄。 受害者跟加害者的人際關係,是唯一有內容的人際關係,大人和同學們也會變成非常遙遠的存在。很遠、實在太遠、看起來就像是居住在另一個世界的人。在空間上,沒有加害者的空間,矛盾的是,會化為沒有現實感的空間。

不,就算家人帶你出國旅行,加害者依舊「在那裏」,空間充滿了加害者的臨在感,怎樣都無法逃離加害者的眼睛。加害者的眼睛會逐漸佈滿各處。就跟極權國家的人民總是感到獨裁者的眼睛無所不在,屬於同樣的機制。

——中井久夫〈霸凌的政治學〉

|延伸閱讀|
療癒心傷》書中有提到的參考文獻且有繁體中文版:
寵兒
 
|延伸閱讀|相關議題著作
 

|訊息分享|

《環狀島效應》(改版後書名為《療癒心傷》)入選鏡文化2019年第二季推薦書單入選鏡文化【評者之選】推薦書單

摘自鏡傳媒: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628cul003/

文/盧郁佳 

性侵、家暴、災難倖存者,往往受創過深而難以表達。精神科醫師、社會學家宮地尚子《環狀島效應》透過火口湖般「環狀島」的地形模型,解釋群體的個別困境:

受害者傷害愈深愈難開口,就像是在環狀島內海中遇溺,陷入沉默。

有些受害者從內海爬上島的內壁,想控訴,卻遭社會攻擊「你又不是(內海裡的)真正受害者,憑什麼替他代言」,無法爭取公平正義。

(中略)

書中提到,當協助者前往內海要救出受害者時,因為加害者的幻影阻擋在前方,受害者以為加害者又來了,害怕得想潛入內海更深、更無法觸及的地方。作者說:我們可以一直向受害者伸長手,告訴他們:「我不是加害者,是站在你這邊的友人。」藉由反覆告訴他們,幫助他們不是用頭腦,而是用身體相信這件事。

每次讀到這裡,就不由得感動大哭。

而那伸長了的手,在世界的上方溫柔等待著。
全文詳見鏡傳媒: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628cul003/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