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最近出版了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文‧羅斯(Alvin Roth)新書《創造金錢買不到的機會》(Who Gets What--and Why: The New Economics of Matchmaking and Market Design),

書中所談到的配對(matchmaking), 市場設計(market design)等主題, 是為了解決社會上一些無法用金錢買賣的權利, 例如入學機會, 分配宿舍, 或是器官移植的情況, 當眾人的偏好皆能表達時, 如何建立一套方法來"配對", 以達到最適情況. 這是現代經濟學正在熱門發展的主題之一.

這也是我們家出版的書《如何設計市場機制》的核心主題, 可參考作者前言. 以及台大經濟王道一老師的推薦序.

若是好奇經濟學研究到最後, 如何用演算法解題, 請務必參考這本書. 

另外, 以下是王道一老師為艾文‧羅斯(Alvin Roth)新書所寫的序:  

導讀
用市場設計經濟學 創造金錢買不到的機會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王道一

 
  傳統上,經濟學家提出價格理論,研究市場如何引導資源分配,透過市場價格叫生產成本最低的生產者製造產品,讓最需要的消費者享受。在這樣的市場上,交易標的通常是標準化的商品,比如說股市交易,交易雙方是誰並不重要,只要出得起(願意接受)市場價格就行了,而股票的成交價格就是調和各方利益、提高效率的關鍵。
 
  尋找最「速配」的人
   
  但是,現實生活我們面對的許多交易互動的情況,雙方是誰、彼此特質是否「速配」也很重要。舉例來說,在就業市場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專長、性格與學經歷,而雇主也需要不同專長的人才。這使得薪資多寡不再是唯一的因素:專長是否為雇主所需、與同事相處情形都會決定雙方是否能夠長長久久,雖然薪資仍然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租屋市場上,房客對房子各有偏好,房東也對「好房客」的想像各不相同。因此,房客和房東彼此合不合得來,遠比房租高低來得重要。
   
  我們從小念書就需要決定進哪一所學校,從幼兒園、學區中小學到申請高中、大學,我們通常在乎的是教學品質、學校環境,而非學費高低(況且現在十二年國教甚至把公私立高中的學費拉平了)。而學校也總是希望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在乎學生的聰明才智與認真程度。在婚姻配對上,雖然有聘金、嫁妝等禮數,但大多數人考慮的還是門當戶對、個性相合的問題。即使有人考慮麵包多過愛情,想的也多半是兩人的未來幸福,真要去算計長期飯票值多少錢、能不能少奮鬥20年的人反而會遭白眼。
   
  這些例子都是雙方媒合「配對」,因此「交易」的雙方必須一個蘿蔔一個坑,而且什麼鍋,就配什麼蓋。在這樣的「配對市場」上商品特性多元,交易價格所扮演的角色大大降低,甚至可能完全不發揮作用。而如何找到最合適的另一方來進行交易,就是現代經濟學的新興領域「市場設計」所要處理的問題。本書作者艾文‧羅斯正是設計配對市場的制度高手,他從自己實際處理的案例出發,介紹配對市場的設計祕訣。由於市場設計直指「市場機能」的核心,討論「看不見的手」如何體現為「看得見的市場規則」,所以即使是主張自由競爭、反對政府管制的經濟學家,也不得不從頭學習它喔!

  配對市場的設計與應用
   
  羅斯首先指出配對市場一般會遇到的四大問題:當市場設計不良的時候,大家會想要「搶先」導致太早交易,或者是「迅速」反應導致太快交易。但是允許足夠時間考慮反而可能造成市場「堵塞」而癱瘓,因為大家需要等候那些接到邀約的人做決定。因此,設計良好的填志願分發規則才能加速這個考慮的過程、舒緩堵塞情況。然而,如果填志願時不能「安全」地揭露真實資訊(或有其他交易安全問題),則會大大影響人們參與市場的意願。
   
  接著,羅斯介紹數理經濟學家夏普利提出來的延遲接受演算法,及其良好的理論性質(如:配對穩定、防策略操弄等),以致能解決這些問題,並用他自己重新設計的美國實習醫生配對交易所為例,說明將理論上的市場規則實作出來時所遇到的挑戰與因應之道。類似的演算法也被應用在美國法官書記的配對市場,以及紐約跟波士頓的高中選校招生分發上,因為這些都是季節性發生、交易雙方人數固定、資訊也都接近公開的市場,問題相對簡單。
   
  更複雜的勞動市場,或是所有適婚年齡人口組成的婚姻配對市場,則很難只用一個集中交易所就解決,因為理論模型假設不見得適用,也有許多細節需要留意。針對資訊不透明的情況,羅斯則建議做局部的市場設計,提出好的信號發送機制讓交易雙方能夠發送信號說服對方自己比別人更合適。透過促進資訊流通,市場設計能創造原本沒有的媒合機會,讓速配的雙方更容易找到另一半。
   
  即使在金錢交易令人反感的場域,市場設計也能夠發揮神奇的媒合功效!舉例來說,羅斯曾協助設計「器官交換」制度,讓兩個需要換腎的家庭,雖然親人各自因為醫療上的理由都不能直接捐贈給家人,但透過捐贈給對方的家人,進行「器官交換」,讓兩個家庭、甚至整個健保體系都受益。羅斯甚至進一步推動「連鎖捐贈」,允許自願捐贈的器官指定捐給「有家人願意捐贈器官的病患」,讓一個人無私的愛心可以形成連鎖反應、成為一個又一個家庭的祝福。相較之下,台灣因為害怕檯面下金錢交易、立法禁止五等親以外的指定捐贈,反而讓許多無法在家人中找到合適捐贈者的病患,只好求助各種特殊管道,甚至到境外「醫療觀光」。
 
  解決台灣的大學多元入學難題
   
  最後,在台灣的處境下,羅斯對市場設計的真知灼見,也能針對大學多元入學方式未來的調整,提供不一樣的觀點。
   
  最近各方討論的「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長程調整草案」有好幾個提案,但不同點都在招生時程而非實質內容。這是由於過去是七月考聯考、八月分發,但改成「多元入學」之後,卻變成寒假考學測、三四月進行申請入學的資料審查與面試(或筆試)。五月分發後不滿意的人才回歸舊制,七月考指考、八月分發。這讓老師家長都覺得現在學生高三學習不完整,因為先錄取的學生可以不用管高三下課業、「由你玩四個月」,甚至影響到要準備指考的同學。
   
  有趣的是,原本聯考的填志願分發,看起來實證似乎都能形成穩定配對,也能防策略操弄、讓學生安全揭露喜好,其實就是一個接近延遲接受演算法的制度。那為什麼我們會從原本的好制度演變成現在這個大家都不太滿意的情況呢?
   
  從市場設計來看,大學設計多元入學管道,甚至把故意招生名額大量移往三四月的申請入學,是學校主動在「搶先」行動,因為原先的分發制度對學校是不穩定的。也就是說,學校會想繞過八月的分發、改錄取沒有分發給它的學生,而那些學生也會欣然接受!而這樣搶先行動的結果就是學生提早錄取、提早決定,但分發後又留下大量缺額,造成市場「堵塞」。
   
  也許你會問,延遲接受演算法不是已經在數學上被證明是穩定的嗎?怎麼會出問題?關鍵在於聯考的分發制度只有讓學生填志願,而學校只能被動錄取高分的學生,沒有任何其他方式表達自己喜歡哪些學生。這對許多只想找最會「背多分」的第一志願科系沒差,反正聯考分數代表一切。但對需要某些人格特質或名列第二志願的科系來說,這就讓他們有誘因要搶先行動,想辦法先找到並錄取合適的學生。而且,當許多科系都搶先行動時,其他科系也被迫跟進,不然好學生就都先被挑走了。這使得市場逐漸脫序(unravel)、變成現在的情況,甚至還會繼續衍生出繁星入學、特殊選才(火星人招生)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搶先行動變形。
   
  果真如此的話,單單聚焦在招生時程延後與否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如果只是把招生時程「變回」聯考時代的暑假,而不處理「大學無法表達對學生的偏好」的問題,就等於回到原來聯考時代「不穩定」的情況。問題是,「變回去」原來不穩定的情況,只是讓整個市場脫序的過程從頭再來一次而已,像美國法官書記的配對市場,就曾經多次試圖明令禁止搶先偷跑、給限時合約,但到最後總是因為大家都違反規定、使得這些嘗試都無疾而終。因此,與其為了表面上的公平而要求學校錄取學生只能採用單一的(分數)標準,不如允許不同科系主動表達對學生性向或專長上的偏好,輔以設計良好的填志願分發機制,才能從根本解決所有科系紛紛搶先行動的困境。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