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阿德勒,獲得改變的勇氣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叢書作家)

阿德勒的學說,近日在台灣出版非常多相關的著作,其中有許多是由後代哲學家或是心理學家所詮釋出的阿德勒學派心理學。阿德勒的學說,又名「個體心理學」,著重在探討一個人早年生活的原型,如何影響他後續生命的走向及發展。如果要閱讀阿德勒,進而研究阿德勒學說,本書就顯得相當重要,這不僅是出自阿德勒的心理學講義,更是所有後代詮釋者的觀點來源。

阿德勒學說有非常多精闢且適合現代人瞭解的觀點。其中最受人知曉的,是對「超越自卑」的論述。然而,阿德勒認為,超越自卑並非是過度誇張追求優越感,這樣的追求,易成為愛炫耀,而愛炫耀的人的原因,正是覺得自卑。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強大,無法在生命有益的面向上和他人一較高下。因為這個理由,他們只能一直停留在無用的面向上。(本書第18頁)這種虛偽的成就感彌補了他無法承受的自卑。

幾乎所有人,都有想超越自卑的驅力,不斷努力往優越情結目標邁進的傾向。人們之所以努力追求優越,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想成功的企圖心。只要一切努力是為了追求有用(有功能)的事物,我們的價值觀就不會偏差。阿德勒認為人在克服自卑過程中,在乎自己之餘如果也能關心他人,終能圓滿解決生命中的問題。而生命的問題之無法順利解決,在阿德勒的認為,是由於社會興趣不足,也就是關懷社會的情懷過少,停留在自己的注意力過多,而無法形成同屬一體感(也就是失去社群連結)。如此情況下,個體的心理及生活都會停留在無益面向。他們發難及訴苦的目的並非真實克服問題,而是要別人拉他們一把好生存下去。他們讓自己異於常人地利用自身的弱點(其實是持弱而強),以控制他人滿足自身的需求。所以,若不好好探究自己的自卑情結,也就無法好好洞察自己的優越情結。而其實一個穩健的人,他不需要追求優越,也不需要優越感,不需透過這些追求,彌補自己內心的自慚形穢。他仍能夠好好穩穩的成為自己,這才是健康的生命。

而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都必須從一個人的人格原型及人生風格探究。阿德勒因此強調早期記憶探索的重要。因為早期記憶(特別是四、五歲之時)是個體形成人格的原型,也形成了人生風格。人生風格會形成了一個人認識世界、知覺他人,及知覺自己的視框,然後個體會活出符合「人生風格」的生命版本。如果沒有探索早年記憶,就無法瞭解到個體的生活何以是如此展現。而探索早期記憶,必定與家庭經驗有關,所以阿德勒學說對於瞭解家庭的問題、家庭動力、家庭排行,對孩子的影響等方面的理論,也十分紮實、豐厚。

這本《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絕對是想要瞭解阿德勒理論學說的人,必讀的經典。當你想要認識一個心理學大師,有什麼比直接讀他的著作,更讓人瞭解他的思維觀點、視野角度,及論述脈絡呢?

阿德勒學說,也因強調激勵及鼓舞生命的重要,讓個體有勇氣為實現自我付出行動,並執行在有益的面向上,因此被稱為「勇氣心理學」。如果你需要激勵自己有改變的勇氣,也深知自己渴望做一個真實且自己喜歡的人,那麼從拿起這一本書開始,就是勇氣的開始。這不僅是為生命做一次完整的瞭解,也是在瞭解任何年齡、任何世代的人類問題,所開始進行的有益關注及停留。

QD1006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