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考試而學習將無法真正學到東西」,真的嗎?


對絕大多數未來並不會成為學者的孩子而言,為了中學入學考試而學習,其目的不是學得知識,而是在面對複雜的問題時,懂得:
1.提出假設、嘗試錯誤。
2.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進而思考解決的方法。

這些才是進入高中、大學、研究所與成為社會人士後,也能成功適應、生存無虞的學力。

對於已經習慣「考試引導學習」的孩子們來說,直到高中畢業為止,孩子們都是這樣被教導的:「說錯了也沒關係,盡量說說看」、「盡量寫就對了,寫錯的話也沒關係」。 但是如果問問在大學任教的數學老師們,他們會說:「在數學界,對於錯誤訊息連『說不定這是錯的』都沒發現而輕易放過的傢伙,是無法信任的!」
 
同樣的,在職場上絕對不能對顧客說:「如果我弄錯的話很抱歉,請您自行判斷吧!」
「準確率是八○%」若沒事先註明清楚,就會喪失信用。

所以,應該教導孩子們「如果好像錯了,就停下來想想,看看怎麼修正或解決」。
隨時留意是否可能有錯,一步一步謹慎地學習。

在邏輯思考中,不胡亂猜測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因為「假設自己能掌握住五○%,就可以在提出假設的情況下,朝向另外的五○%而邁進」。

利用「為考試而學習」來培養「表達力」做為對策,有些試題能大幅提升孩子的邏輯思考力,那就是情境式問題。例如:
問題:人類的生活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請比較(對照)集體共同生活的繩文時代的社會樣貌,用一二○~一六○字寫出現代社會的特徵。(麻布學園國中部)
‧要簡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要用閱卷者也能了解的邏輯,說明你會這麼想的原因。
要寫出連完全不認識的閱卷者都能清楚理解的文章,情境式問題的訓練很有幫助。

如果因為不擅長、不想認真面對自己的弱點,而選擇入學試題中沒有情境式問題的學校,那就太可惜了!老師和家長應該利用日常對話的機會,讓孩子學會面對、處理情境式問題。

另外,面對這類問題,孩子會一直想「要怎麼寫才好?」,但是實際上,大多數學生的問題是無法理解「題目到底要求我寫什麼?」
例如上述的題目,就有許多考生沒有遵照題目「比較(對照)」的指示,來進行答題。
培養「表達力」,首先要從聽懂對方要求的「理解力」開始,而回答情境式問題的訓練,十分有益於培養良好的理解力。

(摘自《寫給孩子的邏輯思考書》第一章)

QD1003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