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1-18 02:59
  • 中國時報
  • 【鍾喬】

     立法院大筆刪除文化部預算,引發龍應台部長發言批判台灣不是「香蕉共和國」,雖然王金平院長聽得一頭霧水,卻已再次引發藝文界對於文化部仍然只是經濟部門附屬機構的疑慮。其主體性如何在新上任部長的總體布局下被充分體現,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香蕉共和國」的說法,其實有貶抑低度發展社會及國度的意涵。亦即,指涉拉美國家經濟落後、政權獨裁,以香蕉、礦產的生產及輸出做原始積累,談不上任何現代化工業的資本,僅能仰賴美國經濟勢力的扶持。但,這是強權的世界觀,並不值得拿來做為台灣躋身國際社會的耀眼類比。因為,這應該並非龍應台一向主張的文化人道觀。

     有意思的觀點,反而在於:在經濟發展上,被貶為「香蕉共和國」的拉美社會,非僅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的原鄉,更是智利詩人聶魯達創作的大地。它以豐富的文化想像結合美洲原住民的傳說、神話,締造了至今仍被視作世界瑰寶的「魔幻寫實文學」。中國作家莫言,就是以文藝風格,獲得二○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

     另眼觀照下的「香蕉共和國」,還有一項獨到的特色,便是以豐厚的文化創造性,對這個世界宣告:「我們要用自己的尺來度量自身的文化」。這才是龍應台提出這個創意性政治修辭,最值得被看見的地方。理由僅僅在於:依比例原則砍預算的立法委員,真正盡到該有的政治責任,去瞭解預算背後的文化內容為何了嗎?這是當前在文化行政單位執行業務的人們,最為擔憂、煩惱的一件事情。那也就是,無論如何有深知遠見的文化規畫,在送到立委或議員手中時,具體的執行方案伴隨著文化想像,都被隨意翻過,拋諸腦後;彷彿文化治理,就只剩如何刪減附加於最後的預算一覽表。

     明白地說,這是一個文化必須以「價值」來回應「產值」的年代。文創產業如此,近時登上文化檯面的社會企業也是如此。其實,已沒什麼再用消費社會吞噬文化創作的道德議論空間。因為,務實地看,它已經是資本全球化的必然潮流,僵化的批判,終將一如僵化的抗拒,無法在現實的操作上,發揮太大的作用。

     更何況,這一次大刪文化預算的項目,其中重要的部分相關地方的文化補助。這深深涉及偏遠地區文化資源分配的公平與正義。難道這又是民主政治追求民眾文化參與權時該有的做法嗎?重量不重質,一切只以數字多少為出發點,才是指摘「芭樂部長」的立委,不懂為何部長提「香蕉共和國」的意有所指。

     地方文化補助,還涉及另一重點,亦即,無論是論「價值」,或論「產值」。龍應台在去年五月登上首任文化部長時,已有政策性治理指標。好壞優缺當然值得提出來討論,筆者且已有批評文字發表。但,當她以文化首長提出「泥土化」接軌「國際化」時,用意即在於將台灣文創產業的在地特色,放進行之多年且有文化潛產值的社區營造及文化團隊的育成當中。

     當然,社造業務化、行銷化、品牌化拉開的是被批判的空間。但,社造與文化育成,親近一種有人情味的在地、街巷文化,即便被擺進觀光的風潮中,也具備復甦文化產業的價值,這才是文創生機得以「在地全球化」的現實。現在文化補助被砍,表面上節省國庫開支,實質上扼殺文化生機,而這樣的現實,如何被刪預算的立委真正理解,才是砍下那刀與否的重點之要。

     文化補助不是一種施捨,透過價值的投資,最能見出產值的真意。這是有文化遠景的社會,應然且必然的共識。那麼,我們的民主代議制,理解了多少目前社會企業所討論的以「價值」勝過「利潤」的文化經濟思維呢?

     很顯然,這是另眼看「香蕉共和國」的社會大眾,要去質詢立委們的發言重點。(作者為「差事劇團」團長)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1180091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