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個孩子,你確定嗎?

文/黃哲斌(媒體工作者,兩個孩子的父親)

  颱風,地震,海嘯,核電危機;經濟遲滯,空氣污染,溫室效應,能源枯竭;房價高漲,托育體系不足,高學費,青年貧窮化。這些效應圍繞我們,不斷聚攏,翻攪,似乎是完美風暴,我們應該多生小孩嗎?

  在此同時,少子化正衝擊台灣社會,人口負成長,老齡化,預示著未來社會勞動力不足。太少的青壯人口,必須餵養太多銀髮族,國家稅賦、健保體系、軍保公保勞保及國民年金等社會安全網,面臨崩解危機,我們應該多生小孩嗎?

  本書《生個孩子吧》作者布萊恩.卡普蘭試圖以非傳統方式,大聲投後者一票;而且他以經濟學家的角度,告訴我們:多生一個,對自己好,對小孩好,對社會群體更好。

  在他種種論據中,最令人感到興趣,或許也最具爭議性的,就是他提出「教養對小孩的影響性,往往被高估;事實上,教養形塑孩子未來的因素,還比不上基因的力量」,他引述許多遺傳行為學的研究,以雙胞胎及領養孩童為例,試著說服我們。

  他的用意,在於勸說天下父母,尤其傳統東方教育價值下的父母(或那些虎媽們),不必給自己與孩子太多壓力,不必逼迫他們上太多才藝班、補習班,可以減輕父母的財務及精神負擔,讓親子關係更好、更有餘裕;甚至偶爾讓子女看電視,父母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並不是罪惡。

  這一點,確實違背許多人的常識經驗,讓人嚇一跳。直到,我想起自身的例子,我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藥房老闆,他們自我年幼,就堅定希望我成為另一個醫生,同時設定我唯一的弟弟是工程師。然後,用盡全力往目標邁進,用盡全力塑造他們設想的完美人生。

  結果,我大學重考三次,歷經叛逆、冷戰與家庭革命,最後成為一名記者。我弟弟工專畢業,拒絕再升學,退伍後在樂器行工作,月薪一萬六,現在是一名音樂人,與朋友合開獨立唱片公司,領過兩次金曲獎最佳製作人。

  在父母的教養標準下,我們未曾符合期望;但我很篤定,我們兄弟比他們當初的設定目標更快樂,更滿足。

  仔細回想,我從父母身上獲益最多的,不是他們嚴格的教育方式,不是他們「直升機父母」式的事事掌控,更不是鞭策我們上繪畫班、作文班、音樂班;我之所以是我,因為他們的陪伴與關愛,他們的笑聲與爽朗,他們的善良虔誠與積極樂觀,這些印記,像一種隱形基因,銘刻在我與弟弟身上。

  我妻子的家庭經驗是另一種例子,她父母學歷不高,而且都忙於工作,忙於賺錢餵養四名子女,鮮少督促他們讀書。但他們都極愛孩子,付出僅餘的時間與資源,結果四個小孩都大學畢業,其中一名碩士,一名博士與一名準博士。「教養」在他們身上,不代表優渥的物質與學習資源,而是愛,關心,與美好的家庭氣氛。

  這些呼應了作者的說辭:「雙胞胎和領養研究證實,父母對於孩子在童年的體驗和回憶有顯著的影響。雖然這不是父母唯一持久的餽贈,但卻是最有意義的。」也符合書中引用作家茱蒂.哈里斯的觀點,她以夫妻關係為例,認為親子關係也應比照:

  「我並不預期我對待我先生的方式,會決定十年或二十年後他將變成什麼樣的人。然而,我確實預期這會影響他跟我一起生活有多快樂,以及十年或二十年後我們會不會還是好朋友。」

  我不能說,我贊同此書作者所有論點,但我相信,他的觀點很有參考價值;尤其在他與虎媽之間,我投此書作者一票。

  而今,輪到我與妻子身為父母,日日陪伴兩個兒子成長,驚異於他們經常超越一名想像力貧乏老爹的想像,享受他們在基因與生長環境的交互作用下,七彩霓虹般的不斷變換,以及一對親手足的對位差異。

  他們目前分別三歲與七歲,哥哥膽小怕高、弟弟喜歡嘗試危險動作;哥哥獨鍾藍色、弟弟酷愛紅色;哥哥食量大,狼吞虎嚥、弟弟吃得極少,一頓飯要兩小時;哥哥有漂亮的雙眼皮、弟弟是笑時迷人的隱藏內雙;哥哥慢飛,五歲才能講出完整句子、弟弟早慧,兩歲半就會背唐詩,講童話故事。

  看著他們的日常互動,他們社會初階的行為演化,看著他們手牽手走路回家,看著他們親愛相擁,弟弟甜膩喊著「哥哥,我愛你」,這一切,對於原本只想要一個小孩的我,已是「多生一個」的最大酬償。

QC1052

生個孩子吧:一個經濟學家的真誠建議

作者: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

譯者:陳佳伶

出版日期:20120712

買書去 -->

城邦讀書花園

博客來

TAAZE

金石堂

arrow
arrow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