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物以稀為貴的「感動」

 

 

 

  三菱總合研究所曾做過一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中出現了一個詞──感動頻率。

 

  這個問卷調查裡面有一道題目問到:「在這個月裡,你覺得受感動的次數有一次以上嗎?」調查結果顯示,十歲~十九歲及二十歲~二十九歲的受訪者中,有五○%左右的人回答「是」。

 

  但是當受訪者的年齡層上升為五十歲~五十九歲、六十歲~六十九歲時,則只有三○%左右的人回答「是」。

 

 

  看到這些數字時,我不禁再一次感到吃驚。

 

  沒想到連十歲~十九歲及二十歲~二十九歲的年輕人,每兩人就有一人「在一個月裡,一次也不曾感到感動」。

 

  更不用說五十歲~五十九歲和六十歲~六十九歲的年長者了。在這個年齡層,竟然每三人就有兩人一個月裡連一次也不曾感動過。

 

  連把時間限定在一個月,都已經得到這樣的結果,顯見實際的日常生活裡,人們距離「感動」可能更遙遠。

 

 

  毋庸置疑的,現在這個時代,感動已經因為「稀少」而變得極有價值。

 

  察覺到這個現象的人,已經開始把錢用在「尋求感動」上,據稱,相關市場規模約為五兆日圓。

 

  「五兆日圓」。這個數字是目前感動市場的規模,如果由這個數字來看,這個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所以預料今後市場還有可能擴大。

 

  「感動」沒有任何固定的形體,所以每一種產業都可以投入這個市場。

 

 

  比較重要的是,目前社會上追求感動的人太多,但是提供感動的人卻太少。

 

  因為需求多、供給卻不足,所以如果從經營的觀點來看,這個商機極為龐大。

 

  即便從日常生活的觀點來看,「感動」也是充實人生的重要元素。

 

  不一定要去特別的場所才可以得到「感動」。

 

  「感動」也是喚醒沉潛在我們內在的才能或潛力的開關。

 

  我們常聽人說「從眼睛掉下魚鱗」(恍然大悟之意)。這句話也間接表達了,眼睛本來是既清澈又明亮、凡事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只是被魚鱗蓋住罷了。

 

  同樣的,「感動力」也是人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從沉睡的記憶中喚醒感動

 

  前幾天,就在我搭乘JR山手線電車時,空蕩蕩的車上來了一群幼稚園中班的小朋友。

 

  大概是去遠足或戶外教學吧。因為是例行性的活動,老師們似乎很有經驗,恰巧我座位兩邊都空著,老師們馬上讓孩子們坐成一整排,中間夾著我。

 

  ……倒是我感到挺不習慣的(哈哈)。

 

  不知道是什麼事情那麼好笑……笑聲不絕於耳,超乎想像。真是一群精力充沛的小傢伙。

 

  看起來,他們好像是對大夥兒能一起搭電車這事兒感到興奮。

 

  我不禁想著,自己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有這樣的活力?

 

  年齡愈是增長、經驗愈是累積,「感動的經驗」就愈減少。

 

  對剛出生到四歲左右的嬰幼兒來說,也許每一天、每一瞬間都是接連不斷的「感動」。他們說不定只是因為不知道「感動」一詞,所以沒有說出來?

 

  每天都很新鮮,一連串歡欣雀躍的體驗。

 

  明天會有什麼快樂的事情等著我呢?

 

  真的不能再重拾這時期的充沛活力嗎?

 

  如果說「感動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那麼即便是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只要激發「感動力」,應該就可以發現潛在的「能力」或「才能」。

 

  經過我以自己當白老鼠,實驗一年的結果,我得到以下的結論:

 

  「感動既不是找來的,也不是發現到的,而是從沉睡的記憶中所喚醒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