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羅(Kenneth J. Arrow, 1921-)是廿世紀公認最重要的經濟學者之一。以他為名的定理--艾羅迪布定理(Arrow-DebreuTheorem)--是研究生必讀的經濟理論。他於一九七二年得到諾貝爾經濟獎,實至名歸。

艾羅得獎之後,並沒有放慢腳步;而且,他思索的問題,不再是狹隘的經濟議題。一九九六年,他率領一個小組,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的大問題。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大量使用石油等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廢氣,造成地球的大氣層逐漸變化。地面溫度緩慢上升,日積月累、世代延續以後,對未來子孫將有深遠的影響。艾羅面對的問題之一,是如何決定適當的「社會折現率」(social rate of discount)。

對一般人而言,碰上「折現率」(discount rate)的機會不太多;不過,折現率其實就是利率()的反面。如果年利率為一○%,今天存一萬元,明年的今天可以得到一萬一千元。因此,明年今天的一萬一千元,折現到今天,就是一萬元--一般人常看到的,是中了樂透,每年領一千萬,可以領廿年。可是,如果現在一次領完,會得到比兩億少很多的一筆錢,就是折現的關係!

為了減少廢氣排放、疏散污染物質的分布等等措施,需要鉅額的投資,且效果無法立即彰顯,而是出現在遙遠的未來。可是,當時間拉長之後,折現率的高低,對公共政策就有重要的影響。譬如,折現率為一%,代表五十年之後的一元,現在僅值○‧六一元;如果折現率是一○%,則現今的價值還不到○‧○一元。在「折現率」前加上「社會」這兩個字,表示艾羅考慮的不只是個人、商業或市場上的成本效益;他思索的,是站在社會、人類、地球的立場,考量現在(成本)和未來(利益)時,要採取哪一個數值。

幾經斟酌之後,艾羅認為:參考歷史上經濟活動的報酬,把社會折現率訂為四%似乎差強人意。可是,以四%的折現率來算,五十年之後的一元,現在只值○‧一四元;一百年之後的一元,現在則不到○‧○○○一元。百年之後存亡絕續的大事,現在意義為零!所以,實際經濟活動展現的利率,一旦做為公共政策的參考座標,說服力立刻大為減弱。

市場指標無濟於事,艾羅於是轉而向道德哲學求援。他引述諸多哲學家的見解,認為在道德上(
ethically speaking),每個人必須視人如己。未來世世代代的子孫,其福祉和我們一樣重要。更何況,我們這一代的作為,會影響未來世代的福祉。可是,現在公共政策的取捨雖然和下一代子孫密切相關,但他們卻毫無發言權,無從爭取自己的權益。因此,我們只好訴諸道德理念,將心比心,把未來世代的福祉,看得和自己的福祉一樣重要--隱含的社會折現率為○%,亦即五十年和一百年之後的一元,現在也值一元。

對艾羅而言,無論是由實際經濟活動或道德哲學,他希望能找到合情合理的社會折現率。言下之意是,若能找到這個合情合理的數字,公共政策就可以依此辦理,眾議僉同。

然而,這種思維方式,雖然有啟發性,卻有明顯的缺失。首先,在實際經濟活動裡,即使是跨國大企業,在考量本身舉措時,了不起未雨綢繆二、三十年。有哪一個企業會想到一百年之後的景況,然後早為之計?同樣的道理,道德哲學的內涵,也是由人類的實際經驗而來。哲學家的生活經驗不過數十寒暑,對於橫跨數百年的問題,考慮再周到,最多也只是腦海裡的想像;想當然爾的成分多,讓證據來說話的成分少。因此,艾羅所探討氣候變遷的問題,確實重要;而其涉及社會折現率的問題,也確實無從迴避。然而,以經濟活動或道德哲學為參考座標,說服力似乎十分有限。問題重要,答案模糊。怎麼辦呢?

另一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思維,剛好可以濟其窮。布坎南(james Buchanan, 1919-)
利用經濟分析的工具探討政治現象,首創「公共選擇學派」(Public Choice School)。布坎南認為,在討論公共政策時,正反雙方往往針鋒相對,各有所據。這時候的重點所在,也許就不是希望能找到正確答案(真理?),然後眾議僉同。當意見不同時,可以轉移重點,把注意的焦點,由「結果」(outcome)轉移到「過程」(process)上。

在探討某個公共政策的本質時,大家或許都抱持不同看法。然而,對於處理問題的過程或程序,卻容易產生交集。譬如,要不要繼續蓋核能廠,正反說詞都言之成理,僵持不下。但如果採取「公民投票」的方式議決,卻可能化解爭議。得到任何結果,大家都心服口服。

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也可以作如是觀。社會折現率該是如何,聰明如艾羅者都未必言之成理;換種方式,不妨以「過程」或「程序」來處理。既然世界各國都覺得重要,或許可以成立一個國際性組織,專門負責協調和處理這個問題。這個國際性組織一旦成立,自然會有人員、設備,以及經費;而後,這個組織本身也就成為一個利益團體,會積極向各(主要)國家進行遊說。也就是說,不直接找最適的「社會折現率」,而是設計一套程序,讓這套程序來處理「社會折現率」的問題!

無論是艾羅或布坎南的思維,影響所及主要還是在學術界。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恐怕還需要先體會經濟分析的精髓和趣味。在這方面,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 1954-)的作品,早已經暢銷全世界,廣為人知,也備受好評。對於各種社會現象、日常生活裡的點點滴滴,藍思博以經濟分析的角度,拆解、分析、解讀、調侃,多管齊下。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他分析問題的「過程」!

當更多的讀者接觸藍思博的作品,更多的中產階級接受經濟思維,在處理社會折現率和
全球氣候變遷這類大問題時,或許就能有更理想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