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當企業購併國家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7年財星全球500大名單出爐, 第一名還是......沃爾瑪.

2017 Fortune Global 500  http://fortune.com/global500/

(以營收排名)

THE TOP 10      Revenues ($M)

 

亦可參考:

2017 財富 500 強名單出爐 第一名仍是老牌零售商沃爾瑪

作者:龔方毅   |   2017 / 07 / 25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蔻蔻早餐20150129蔻蔻’s VIP-呂秋遠-從《當企業併購國家》 看國內財團開發弊案

 

當企業購併國家(十週年紀念版):從全球資本主義,反思民主、分配與公平正義

The Silent Takeover: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

作者:諾瑞娜‧赫茲 (Noreena Hertz)

出版日期:2014/10/08

經濟新潮社-當企業購併國家-立體書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方朔先生十年前為《當企業購併國家》寫推薦序, 這個月我們出版此書的十周年紀念版, 頂新案的爆發令人憤怒, 企業財團與政府的共犯結構(如幾個月前的遠雄行賄案), 十一月底的選舉,大家好好把握手上的選票吧 !

南方朔:台灣開始大崩壞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41028/495571/

|延伸閱讀|

十年前,《當企業購併國家》出版,獲得社會矚目。到期之後斷版了3、4年,也接到許多讀者來函要求再版。

來了! 在這個十周年紀念版, 除了加上新序,編輯也統計了2013年度的全球百大經濟體(國家以GDP計算,企業依年營收)..... 

謝謝許多默默關心讀友的敦促,感謝!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摘自剛出版的新書《當企業購併國家》 的附錄, 

編輯綜合了2013年的FORTUNE GLOBAL 500以及 IMF的國家GDP資料(維基百科)做成.

企業是否仍在購併國家,值得思考~~

2013年全球百大經濟體

以下為比較2013年全球各國的GDP與企業的總營收而製成的「全球百大經濟體」一覽表,包括60個國家、40間企業,相較於2000年以前的49個國家與51間企業,企業「富可敵國」的比例已降低,但占比依然不低,而且仍然以石油、能源、汽車等產業為大宗。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排名全球第二十五大,鴻海也名列第九十名;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共有四間國營事業上榜,其中中石化、中石油更躍居於美國艾克索美孚之上,打破了以往由沃爾瑪、殼牌、艾克索美孚三強鼎立的局面。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

全球資本主義發展下的危機與省思    文/呂秋遠

 

  很榮幸可以擔任「當企業併購國家」這本書發行十週年的推薦人之一。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我正在英國,有機會與作者赫茲(Noreena Hertz)有短暫的面談。我的博士論文主要探討的議題就是亞洲金融危機與財團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對於財團與國家發展的議題,感受格外深刻。這本書對於我在日後補強論文時,有很大的影響。

  這本書是以企業與國家的觀點,描述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全球經濟發展與資本主義間的辯證關係。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回首這十年,全球化的趨勢並沒有停止,而造成的貧富差距則是日漸擴大。全球化反而使全球逐漸形成關稅壁壘,而企業在國家政策的發言權上則是動見觀瞻。本書英文書名是The Silent Takeovertakeover一字應該被翻譯為「接管」更為恰當。因為政府並沒有真的被企業給「購併」了,但是的確有越來越多的資源分配是被企業所「接管」。國家為求企業留在國境內,努力釋放利多,提供這些企業「根留國內」,企業則回報以稅收或就業機會。Silent一字在全書中至為重要,因為這種趨勢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沒有噪音、沒有喧鬧,就像是理所當然一樣,如果有偶爾的雜音,政府就會以「妨害經濟發展」的帽子扣在反對者身上。而當企業大到不能倒時,國家最後就要以預算來解決問題,避免經濟全面崩盤,這就是從亞洲金融危機以後,越來越常見的場景。

  財團與國家的關係,從國家自主性的觀點來看,就會更明瞭。政治經濟學者依凡斯(Peter Evans)曾以台灣為例,提出新的觀點。其理論主要探討在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自主性與國家能力的變化。依凡斯認為,造成台灣發展成功的國家機關特性,就是官僚與企業的分離。

  在台灣發展初期,國家機關與私人資本分離,因此在推動土地改革時,不會受到太多地主的干擾。政府菁英甚少與資本家互動與交流,使得國家自主性提高。此時官僚亦絕緣於資本家,而高級官僚具有較為廉潔之性格,其專業知識、團隊合作的組織氛圍、經濟決策之人事穩定、機關之間的橫向聯繫較少本位主義,以及經濟官僚機構的幕僚相當健全,因而形成國家機關在經濟發展上,強而有力的決策中心。當時的台灣將軍方排除於經濟決策圈外,國家機關之特性也由軍事征服轉為注重貿易,軍方不介入重大決策,這是台灣不同於一般開發中國家的重要之點。是以,國家決策是在政府高層決策者、高層經濟決策官員與美援會三組人共同影響下形成,亦即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之發展策略,遂使政府高層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與干預經濟之能力。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重構民主與資本主義

文/張鐵志

主流價值相信,資本主義和民主這兩大當代政治經濟體制,一起創造了世界的自由與繁榮。這兩者甚至彼此支持,互為前提:沒有資本主義,不會有民主,反之亦然。

然而,事實上,資本主義和民主在本質上就是彼此矛盾,不斷爭鬥。因為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不平等──這也是今年的暢銷名著,法國學者皮克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再次重申的智慧,而民主的本質之一就是平等。

但顯然,在過去四十年,資本主義嚴重侵蝕了民主的意義與實踐。這是本書《當企業購併國家:從全球資本主義,反思民主、分配與公平正義》的主旨。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逐漸壯大的民主抑制了資本主義的不平等:因為當工人階級獲得普選權後可以透過選票和組織,迫使國家實行社會福利和各種工人保護制度;在美國的三○年代經濟大蕭條後,開始實行「新政」。到了戰後的西方,凱因斯主義取代了古典自由主義,強化了民主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以維持總體經濟需求與充分就業為目標,確保了二次戰後到一九七○年代的相對社會平等。甚至可以說,民主改變了資本主義的性質,讓資本主義可以被普遍接受。

一九七○年之後,新的經濟危機讓凱因斯主義無法回應而逐漸式微。進入一九八○年代,雷根和柴契爾夫人發動新自由主義革命,推動私有化和去管制化/鬆綁(deregulation)、打壓工人,讓經濟利益和貪婪成為新的時代精神,這是作者赫茲認為「企業悄然奪權」的開始。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前. 《當企業購併國家》出版, 獲得社會矚目. 到期之後斷版了3, 4年, 也接到許多讀者來函要求再版.

來了! 在這個十周年紀念版, 除了加上新序, 編輯也統計了2013年度的全球百大經濟體 (國家以GDP計算, 企業依年營收)..... 

謝謝許多默默關心讀友的敦促, 感謝!

當企業併購國家-封面-300dpi

當企業購併國家(十週年紀念版):從全球資本主義,反思民主、分配與公平正義

The Silent Takeover: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

  • 作者:諾瑞娜‧赫茲 (Noreena Hertz)
  • 譯者:許玉雯
  • 出版日期:2014/10/08

 

【內容簡介】

文章標籤

EcoTre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